当前位置: 首页 > 乱七八糟 > 正文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十一册(2002年12月版)收入了北宋政治家、诗人、文学家王安石的《泊 […]

20080418105545186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十一册(2002年12月版)收入了北宋政治家、诗人、文学家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但是,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却是分歧较大。其中,有一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该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大部分的教学参考书、学习辅导书以及大多数人都持这种观点。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洲临川(今江西省内)人,生于公元1021年,死于1086年,历事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晚年迁居江宁(即诗中的“钟山”)。在从政期间,王安石发觉北宋统治者积成守旧、故步自封,以至国力羸弱,于是上“万言书”“百年无大事扎”等力主变革。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被神宗任为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推行变法。由于变法触犯了贵族的利益,变法屡屡受阻。熙宁七年(1074年)四月被迫辞职,退居江宁。熙宁八年(1075年)二月,又蒙皇诏,进京主持变法。随着作者政治生涯的变化,他写了《出金陵》、《泊船瓜洲》等诗,真实的记录了自己的内心情怀。《泊船瓜洲》写于1075年二月底,即诗中的春天。当时作者奉旨进京,离开江宁途径瓜洲泊船过夜,心有所感即吟此诗。

可以想见,作者伫立瓜洲渡口,回望家乡(金陵—诗中的钟山),回首前尘往事,心事重重。由于是才离家乡,所以就谈不上“思念”家乡,而应该是“留恋” 家乡。又由于这次是奉旨进京,继续变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故心中有着一分兴奋和愉悦,还有一分希望,所以诗中出现了“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充满勃勃生机的物象。但作者又深知变法的艰难,担忧变法又会像前一次一样半途而废,所以又发出“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感慨,这是对前途渺茫的一种忧虑和恐惧。因为作者深知“还”之日,就是变法失败之日,所以从这角度来看,作者绝对不希望很快就“还”,当然这更不是让人归心似箭的所谓的“思念”之情了。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blog.meyisi.cn/luan/399.html | 么意思博客
标签:

如何正确理解《泊船瓜洲》: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快捷键:Ctrl+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