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乱七八糟 > 正文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是只在一定的教学教育思、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下展开的教 […]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是只在一定的教学教育思、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下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传统的教学过程包含教师、学生、教材,现代的教学过程还要加上多媒体。这四个要素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关的的简单的组合在一起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既然是有机的整体就必定具有稳定的结构形式,由教学过程中的四个要素形成的稳定的结构形式就是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形成的教学模式是怎样的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那么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的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目前比较成熟的有以下几种:
支架式教学——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读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将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环节—-(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2)进入情景—将学生因如一顶的问题情境(即概念框架的某个节点);(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主要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由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步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抛锚式教学—–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种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些问题或事件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也就被确定了。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想要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件或问题为基础,所以又被称为“实例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
抛锚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1)穿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的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3)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要特别注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包括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获取有关信息和资料的能力,利用评价有关信息和资料的能力。(4)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5)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要求学生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往往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检测,只需要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随机进入教学—–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多面性,要做到对事物内在性质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全面理解和掌握,即真正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全面而深刻的意义建构是很困难的。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理解。为克服这方面的弊病,教学中要注意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景下、为不同的教学目标,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换句话说,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这就是所谓的随机进入教学。
随机进入教学的基本环节:
(1)呈现基本情境—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的情境。
(2)随机进入学习—取决于学生随机进入学习所选择的内容,而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不同侧面特性相关连的情境。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自己学习。
(3)思维发展训练—由于随机进入学习的内容通常比较复杂,所研究的问题涉及许多方面,依次这类学习中,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应在元认知级进行,即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不应是纯知识性的提问;要注意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即要深入了解学生思维的特点;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4)小组协作学习—围绕呈现不同侧面的情境所获得的认识展开小组讨论。在讨论中每个学生的观点在和其他同学以及教师一起建立的社会协商环境中受到考察、评论,同时每个学生也对别人的观点、看法记性思考并作出反映。
(5)学习效果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评价内容与支架式教学内容相同。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blog.meyisi.cn/luan/225.html | 么意思博客
标签:

知识建构理论研究之六: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快捷键:Ctrl+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