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目标分析—-对整门课程及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以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
2 情境创设—-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
3 信息资源—-确定学习本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本主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对于应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源,如何去获取以及如何有效的利用这些资源等问题,如果学生确实有困难,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帮助。
4 自主学习—-①如果是支架式教学,则围绕上述主题建立一个相关的概念框架。框架的建立应遵循“最邻进发展区”理论,且要因人而异,以便通过概念框架把学生的智力水平发展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②如果是抛锚式教学,则根据上述主题在相关的实际情境中去确定某个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然后围绕该问题展开进一步的学习—对给定问题进行假设,通过查寻各种信息资源和逻辑推理对假设进行论证,根据论证的结果制定解决问题的行动规划,实施该规划并根据实施过程中的反馈补充和完善原有知识。③如果是随机进入学习,则进一步创设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上述主题的多种情境,以便供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随意进入其中任一种情境去学习。④不管是用何种教学方法,在自主学习设计中均要充分考虑三要素首创精神、知识外化、自我反馈。
5 协作学习—-在个人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整个协作学习过程均由教师组织引导,讨论的问题皆由教师提出。设计内容有:①能引起争论的初始问题;②能将讨论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③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水平的边界上,通过提问来引导讨论,切记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应该作什么;④ 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教师要适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6 学习效果—-包括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
7 强化练习—-根据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的结果,应为学生设计出一套可供选择并有一定的针对性的学习材料和强化练习。这类材料和练习应经过精心的挑选,即既要反映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又要能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
标签:教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