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乱七八糟 > 正文

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本第十一册编入了一代领袖毛泽东的一首古体格律诗《长征》。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对 […]

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本第十一册编入了一代领袖毛泽东的一首古体格律诗《长征》。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对于诗中“三军过后尽开颜”中 “三军”的理解大家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其中比较一致的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这是虚指,代表全军;一种认为“三军”是指当时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课本后面的注释就是这种观点)。笔者经过大量的考证和比较深入的思考,认为这两种说法都不太合理,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回顾有关长征的历史。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下,革命力量反而得到巨大是发展。至1934年止,已经成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湘鄂西、鄂预皖、湘赣、左右江、川陕、陕北等十多块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彭德怀奉命于湖北大冶阳新等地组建红三方面军,因规模人数不够而改称为红三军团,故中国革命史上是没有红三方面军的)、红25军等约30万人。但是由于当时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惨重失败。为了保存革命力量,以利再战,夺取最后的胜利,党中央决定,除长江南北的部分红军和游击队在项英、陈毅的率领下,原地坚持游击战争外,其余部队北上转移。于是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4年7月,由红六、红七军团揭开了长征的序幕。1935年7月15日红二十军团也开始北上,并于1935年9月16日到达陕北延川永坪镇,并在这里与陕北的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会合,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这是第一支到达陕北根据地的红军部队。而毛泽东率领的红一方面军(由红一、红三军团组成)即中央红军,是于1934年10月开始长征的,在 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的吴起镇,成为第二支到达陕北的红军部队。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以后,又将红十五军团编入了红一方面军,随后还进行了革命史上著名的“东征”和“西征”,并同时为迎接正在路上的红二、红四方面军作出积极准备。
1936年10月9日,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于甘肃的会宁县。1936年10月22日,红一、红二方面军会师于宁夏西吉县的将台堡。1936年11月12日以上三军同时会师于同心城。至此,长征胜利完成。
从上面的史料中我们不难看出,在毛泽东完成《长征》的1935年10月(此写作时间在该诗发表的时候得到毛泽东本人的证实和确认)之前,已经完成长征到达陕北的红军部队只有红一方面军的三个军团即红一、红三、红十五军团。至于红二、红四方面军则是在此一年之后即1936年10月以后才到达陕北的。
因此,笔者认为《长征》中的“三军”应该是比较具体的指代当时已经胜利到达陕北的红一、红三、红十五军团,而不是指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课本上的注释和部分教学参考书上的解释确实有误。故不胜惴惴,提此意见,与各位同仁商榷之。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blog.meyisi.cn/luan/279.html | 么意思博客
标签:

如何正确理解《长征》中的“三军”: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快捷键:Ctrl+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