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高效阅读,就是指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生成效率,使学生的生成速度和思维的深度广度都取得最大化,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笔者以为要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首先,要更新我们的教学理念作到以学生为本,研究学生、关注学生、理解学生;同时,我们又要深刻灵活地钻研教材,全面而系统地掌握教材,别出心裁地处理教材,熟练自如地驾驭教材。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参照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文本的内容,精心设计出合理的教学程序,灵活地选取科学的教学方法,不拘一格地组织活动形式,巧妙而有效的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具,从而达到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略陈己见。
一 抓住“文眼”,突破重点。一般而言,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个文眼,即都有一个关键的词或一个关键的句子。根据具体的文本不同,表现不同:或表现为总起句、或表现为总结句、或表现为中心句、或表现为过渡句。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设计时,我们就可以从文眼入手,抓住中心,根据中心的表达,层层深入地随着作者的表述思路来设计教学流程。于是整个课堂牵一发而动全身,纲举而目张。例如著名作家老舍写的《林海》这篇课文,作者就是采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三次运用“亲切、舒服”这两个词来表达自己逐渐升华的思想感情的。于是我就这样设计教学:我首先设计这样的一个问题,“课文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来写,你认为课文中哪两个词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感受呢?这两个词在文章中先后出现过几次?”当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迅速地把握了文章的中心之后,我又让学生围绕“课文中作者三次提到‘亲切、舒服’,那么这三次分别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和舒服的?”就这个问题,我让学生展开读、思、议,当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交流、讨论得出结论之后,我再次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进一步思考来提升:“作者在三次写到‘亲切和舒服’时情感有那些不同,是怎样发生变化的?”由于学生在前面的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文章的内容,在这里再让学生通过比较和思考,很快就能把握实质:第一次,作者是从美的角度出发写到“亲切和舒服”;第二次,作者是从祖国建设的高度来写“亲切和舒服”;第三次,作者是从兴国安邦的意义上写到“亲切和舒服”。范畴一次比一次大,内容一次比一次深,情感一次比一次深厚,语气一次比一次加强。这样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把握了文章的实质,更深入的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突破了文章的重点。
二 运用变式结构,灵活组织课堂。变式结构,就是通过改变系统的原有的要素排列顺序,从而达到改变系统结构的目的。按照这种系统论的观点,改变系统的结构可以达到提高系统功效。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引进系统论原理,适当地运用变式结构,同样能够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加速学生的生成速度,提升学生的阅读生成效率。一般而言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变式结构有跳跃式逆向式直奔中心式等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需要灵活选用。例如在《凡卡》的教学中,我就选用了跳跃式的变式结构。《凡卡》这篇课文是俄国作家契柯夫写的,它主要讲的是一个由农村到城市来做学徒的九岁的孤儿凡卡的悲惨遭遇,从而表现了沙皇统治下的旧社会中贫苦孩子的悲惨命运,从而揭露了当时俄国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就文章的结构而言,它分别由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写信的过程中凡卡的回忆这样三个部分组成,这样的结构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旧显得比较复杂。这是理解的难点,必须予以突破。运用变式结构,这个难点就显得很容易了。我们不妨把课文的内容按“作者的叙述”“凡卡的回忆”“书信的内容”分为三大块,先一块一块地来学习,然后再综合感悟。在讲“书信的内容”时我先让学生分辨课文中那些文字是书信的内容;接着再让学生把信的内容串联起来进行阅读,把握凡卡书信的详细内容。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了解到凡卡挨打、挨饿、没得睡、受欺侮的生活状况后,学生也就自然而然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体会到凡卡生活的悲惨。“凡卡的回忆”我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把握回忆的内容,然后又让学生思考:“从凡卡的回忆中你能体会出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根据你自己的理解你认为凡卡的这种生活真的很快乐吗?凡卡为什么却认为这样的生活是那么美好?”这样有层次的思考,可以让学生比较深刻地体会文章的中心。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把“作者的叙述”连成一个完整的事件来理解,先让他们理清叙述的顺序,再让学生体会各种细节的刻画。最后,我让学生综合起来思考进行升华和提高。这样采用跳跃式的变式结构来组织课堂,达到了内容的变式,过程的优化,既强化了课堂效果,又提高了课堂效率,达到了教学过程的优化。
三 以读为本,促进感悟。叶老有言:“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古人亦有名训:“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学自如。”语文新课程标准也强调了一个“读”字。明确指出要把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体现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生成。巴金老人的《鸟的天堂》文质兼美,讲的是他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领略了大榕树的奇特美丽和被称做“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文中深深的体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再描述见到大榕树的奇特景象时,作者先后三次进行了细致生动的描述。在指导学生读这一部分文字时,我就强调学生的读,从读会到读懂到读好,层层深入,加强体验,加深感受。先是粗读,要求学生找出描绘大榕树的文字。然后精读,让学生理解大榕树的奇特美丽。这一环节,我让学生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阅读思路来读。我让学生先把三处描写大榕树的句子串起来读,既让学生理解大榕树的奇特美丽,又让学生能把握作者由远至近的描述顺序,然后让学生通过对第八自然段的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大榕树的蓬勃生机。接着我让学生通过反复赏读,边读边展开想象,加深理解,加深印象。我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大榕树的样子,在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图文对照加自己的体验。这样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层层深入,透彻的理解文本体验情感。
四 重视学法指导,促进能力发展。从学生主体来看学生主体的能力越强,阅读就会越高效。而学生主体的能力主要在于平时大量的阅读实践中经验的积累,方法的掌握。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设计上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学法指导的设计。同时,在具体的阅读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时时关注学生,加强了解和指导。例如《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的第一、二、结构三自然段相似,都是先话别,再回忆,然后以中心句作结。根据这一文本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学法指导方案:我先以第一自然段为例进行指导阅读。① 学生自渎,概括主要内容,寻找中心句。② 细读课文,想一想课文那些事例表现了“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表达。③ 在了解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表达方式。④ 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的强烈思想感情。在让学生学习完了第一自然段的学习任务之后,我进一步让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用到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思考、交流、讨论以后作出了以下的小结:① 找中心句,概括主要内容,② 概括事例,③ 了解表达方式,④ 朗读,体验感情。接下来,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运用自己总结出来的方法和程序来完成二三自然段的阅读任务。长此以往,让学生用学到的学习方法,多次练习,多次积累,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就会日益得到提高。
五 倡导尝试学习,培养创新精神。有人说,有多少个读者就有多少个哈姆雷特。这是指人们在进行阅读时,总是对文本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再创理解,是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的。因此,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应当倡导学生进行尝试学习,鼓励学生创造性的进行理解。例如我在教学《高粱情》一文时我让学生进行尝试学习。在表述自己的思维成果时,学生关于“它塑造了我的躯体和生命”的理解汇报就异彩纷呈:有的学生说“我的身躯和血肉都是吃高粱长成的,都是高粱通过消化转化成的,所以我和高粱结为一体。”有的学生说“因为高粱养育了我和我的乡亲们,高粱对于我们恩重如山。”还有的学生说“无论走到那里,我都会记得高粱,高粱永远存在于我的心中我的灵魂中。”这些理解虽然还很片面还很稚嫩,但都是自己的独特感悟,都是自己个性化的体验。这就是创造!又例如再学习完《游园不值》后,我让学生尝试说说自己的体验。有一个学生讲出这样一段话:“本来游园不值是很让人扫兴的,但是作者却很欣然,因为他从‘一枝红杏出墙来’感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我真佩服作者的这种乐观的人生态度,因为我平时是很小气的,所以我格外佩服他!”这是多么富有天真童趣的理解,又是多么准确而又深刻的理解!所以,我们要在我们的教学中多为学生创造尝试的机会,多为学生展现自我的空间,给学生创造性发挥的自由。
总而言之,我们一定要有意识地更新我们的教学理念,全面而深入的钻研教材,热情而耐心地关注学生,灵活别致地设计教案。再具体的教学中,教学之法千变万化,但只要我们有心,我们总会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不断改进,不断的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不断的提升学生的生成效率的。
标签:理论探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