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宝安语文教学的几点粗浅认识
沙井街道明德外语实验学校 李湘遗 xiaoxue251788@sina.com
南来深圳近10年,一直在宝安教育教学的第一线从事六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10年来,笔者从宝安教育教学的第一线,亲身体验、见证了我们宝安教育尤其是语文教学的曲折的成长和发展过程。
深圳是一个新兴的城市。宝安教育的最大的特点就是民办教育随着大量的外来劳工的涌入得到了非常迅猛是发展,一度与公办教育分庭抗礼,甚至犹有过之。民办教育的发展为宝安教育带来了大量的教师需求。于是大量的优秀教师从全国各地来到宝安。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全国各地优秀的教学经验、教育理论和各种教育思潮,并且这些外来的教育文化资源很快地就包围和覆盖宝安的本土教育。所以,在1998年前后,宝安教育呈现一个以外来教育文化为主要内容而又无主流引领的局面,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这种情形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好的一面是这样的局面为我们宝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理论资源和实践经验,是孕育后来具有自我特色的宝安教育的肥沃土壤。不利的一面是,在没有主流引领的情况下,这些具有各地不同特点的教育经验和理论好比是一盘散沙,并不能形成一种合力,容易让我们一线教师产生不必要的迷茫和困惑。
从2001年至2006年,宝安教育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几年,我们宝安教育一直都在试图整合我们这些丰厚而又繁杂的教育资源,吸收并融合着来自于全国各地的教学经验、教育理论、教育文化,并力图形成我们宝安自己的教育特色。在这个阶段里,我们非常重视教育教学的研究以及研究的成果的推广与开发。尤其明显的特征是我们的新课程研究是比较深入地开展,并不弱与其他的一些先进的省市。
2007年以来,宝安的教育终于在几经周折之后逐渐走向成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尤其是关于民办教育的研究和发展,关于家庭教育的研究,都走在全国的前列。宝安教育终于在吸收和融合了各种教育资源之后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下面,笔者试图从自己在教育实践的亲身体会出发,对语文教学课堂的转变和语文教学测试卷的分析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和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语文课程改革促进了语文课堂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的实行,促进了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这在我们当时尚处于八面来风的境地的宝安教育来说,表现犹为明显。反映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结构和模式逐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转变,大体上有两个阶段。
1 以语文教学的第一线为基地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实验直接促进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转变。宝安的新课程实验和研究始于2003年。从当时全国各地的新课程实验和研究的现状来看,除了江苏等起步较早的省市之外,我们宝安以及其他的地区都差不多处于同一条起跑线上。因此我们的新课程实验和研究一开始就是独立自主的,是立足于我们宝安的教育实际的,受到外来的教育影响并不大。
由于我们的新课程改革实验与研究是在没有多少借鉴的情况下,是“摸着石头过河”。如此一来我们的研究和实验不可避免地是遵从了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规律,从一个比较浅的表面上开始。在起初的阶段我们难免对于课程标准的解读表面化、图解化。这反映在我们的理论研究的层面上,是一些大量的新鲜的名词和概念,如“三维目标”“预设生成”“探究”等层出不穷;反映在我们的语文课堂实践的层面上,是各种各样的华丽的、热闹的、别致的、甚至另类的新的课堂形式纷纷登场。虽然,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当时的许多的做法都不太妥当,现今被我们屏弃。但是就当时而言,这正是我们广大的一线教师努力的学习和研究,并且正在逐渐深入的表正,是一个很好的开头。从这个角度来说,从一开始,我们以一线为主阵地的语文课程改革实践与研究就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我们的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努力过程是很可贵的。
正是我们的这些努力,我们逐渐地从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课堂模式中转变过来,并逐步走向了由学生表演、展示、讨论、研究等为主线的课堂模式。各种以新课程标准理念为指导的新的课堂形式不断涌现。这无疑是一次质的飞跃。从某一个角度来说为我们宝安特色教育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抓住语文的本质,逐步屏弃单纯的华丽和热闹,向简约朴实的语文课堂回归。随着我们的语文课程改革实践与研究的深入和发展,我们无可回避地产生了一种严重的偏离。我们不知不觉的走向了追求华丽与新颖的极端,从而忽视了语文学科的本质,让我们的语文课堂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高深莫测。其一,我们拼命地膨胀了语文学科的外延,导致了语文学科性质的模糊化,使得我们的教师产生迷茫,而学生也不知所云。其二,我们忽视了语文的根本,忽视了最根本的语文技能的训练,让我们的课堂走进了一个高深莫测的境地;其三,过分追求新潮让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含糊化,教学思路紊乱,重形式轻内容。
大约在2005年前后,我们都非常明显的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就引发了我们从这个现状出发,在理论和实践多个层面进行积极和深刻的探讨和反思。这个过程中,我们聆听了许多对新课程有着精深的研究的专家解读新课程的讲座,也身入其境地观摩和体验了一些与课程标准精神高度契合的优质课堂,更是不遗余力地普及了一线教师的各类培训,尤其是加大了我们民办学校一线教师的培训力度。随后的实践和研究,在理论的层面上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了语文课堂并非是越华丽越热闹越好,因此,引导着我们的语文实践逐渐走向冷静,试图把课标精神与我们的课堂实际进一步融合,慢慢地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向着简约朴实的课堂回归。这是一个艰难而曲折的过程,直到如今,我们仍然在不断地向这个方向努力着。
二、语文检测试卷的变化。
虽然我们一再地反对应试教育,但是不可否认地在我们的教学实际中,检测试卷总是反过来引领我们教学的方向。而这个教学实践的“指挥棒”,又总是随着我们的课程实践和研究的深入而发生着变化。因此,从我们历年来的语文检测试卷,我们也可以体会我们宝安语文教学的深刻变化。
在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与研究启动之前,我们的语文检测试卷无疑带着传统的烙印。这个时期的语文试卷总的特点是比较偏重于基础知识的考察。比如几乎所有年级的检测题都有一个占6%到10%的“读拼音写词语”的题目。再如,经常在试卷中出现一些单纯的填写近义词、反义词等题目。偏重于基础知识的考察而比较忽视一些基本技能的检测,这样的“指挥棒”对我们的一线教学的反作用是很大的。
语文课程实验与改革在我们宝安启动以后,我们的检测试题也随着发生了变革。但是这种变革在2005年之前,还是不太成功的。这时,从理念上来说,试卷变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是重视学生语文素养和文化积累。这确实是一个质的飞跃。但是变革开始的几年,试卷的命题对我们教学实践的影响却与我们的出发点恰恰相反,反而更加助长了死记的现象。比如2003年的六年级语文质量检查试卷,积累部分的30分,全部都是只要学生死记硬背就行。这样一来就误导了我们的教学实践,使我们广大师生错误地认为,所谓的加强学生的语文蓄养和文化积累就是记忆古诗80首,就是记住课本中的读读背背。
事实上的弊端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促使我们不断地进行常识和反思。近年来的试卷在质量上就有着比较大的突破。以2006年6月的六年级语文调研试卷为例。积累与运用部分的第4题对于文章结构的考察就非常灵活,与2002年6月的阅读文章中的单纯要求学生点评文章的题目相比,有着质的飞跃。再如积累运用中的第7题,要求学生读对联,看看赞扬的是谁?这样的题目,就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就能解决的,它要求学生能正确地理解对联内容,考察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积累,明白对联所赞扬的人物是谁?假如没有深厚的课外阅读与丰厚的积累是不可能解决这个题目的。再看2007年6月六年级语文检测题,积累与运用部分的第5题,要求学生写一句话反驳“开卷未必有益”的观点。题目最大的优点是把学生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阅读的积累等多方面的能力系统起来考察,实在可说是比较精妙。再如阅读《石头做汤》的第5题,要求学生领会为什么作者让妇女和老人说话,有什么意图。同样不着痕迹地把文本的阅读与学生的生活积累相结合起来了。因此,笔者认为最近一两年来我们的语文试卷(六年级)的命制是很成功的。这正与我们的语文课堂向简约朴实回归相吻合。检测试卷的指向与我们的教学显示比较的一致,正好体现了我们宝安语文教学确实在逐渐地走向成熟。
总之,笔者置身于宝安语文教育教学的第一线,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宝安教育从“八面来风”的境地的无所适从,到语文课程实验与改革的启动初期的迷茫与困惑,再到如今的冷静与回归的整个变化历程。做为宝安教育的一员,笔者身感荣幸和自豪。笔者希望能为宝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标签:教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