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甘甜芳香,然而蜂蜜之所得却异常艰辛。一只蜜蜂终其一生飞行数千甚至上万公里,遍采百花,所酿之蜜不过数克而已。“遍采百花蜜自芳”,蜜的芳香缘于百花之精华,更缘于蜜蜂之勤劳。人之成长和发展亦当如蜜蜂之酿蜜,勤勉上进,善采众长。
“腹有诗书气自华”,每一本好书都是前人智慧和经验的结晶,所以向书本学习是一条令人成长进步的捷径。以书为师,捧读不倦,得益自然就大。初为人师之时,深觉为师不易,“时恨肚中学问少,偷得闲暇尽伴书”。《教育学》《心理学》《教育艺术》《教学研究》《古典文学》《杂文选刊》《写作与学习》《演讲与口才》等等,长据案头,无暇不读。但我也不专注于此,譬如《围棋入门》《残局谋略》《书法概论》《形体杂谈》《水稻生理》《世界军事》《脉诊》《家庭护理》等等,亦是常捧常读,以之为乐。实在说来,我能从一个普通的山村教师成为一个市报专栏作家,市级的骨干教师,教科所科研员,其主要的原因便在于我的勤勉,我的好学。读书的过程恰如蜜蜂之酿蜜,唯勤唯博方有所得。
“纸上得来终觉浅”,为人于世,求学上进实不可单赖于读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读书之外,当善于学之于他人以充实自己。惟其如此才能不断的超越自我,走向完美。窃以为比之于读书,以人为师,往往受惠更多,其所得更直接、更实用。
初学写作,屡稿不中,遂萌怯意。时任市报副刊部主任的刘幼春先生厉语相责,才写了几篇稿子旧泄气了?令我惭愧。刘先生曾恳言于我,他年轻之时,为练笔将《唐诗三百首》全部改写为精美的散文。于是吃惊之余,终悟自己的浮躁和浅薄,遂静下心来,勤写不辍,始有所得。
偏好诗词,且略有所得,却终不得粘对之妙。年过花甲的黄老在《水仙情怀》征稿之时发现我诗律散乱,粘对不稳,便约我前往,半天指点,多年求之不得的难题豁然而解,收益自是匪浅。
忘年老友王公常以诗联与我唱和,一日偶填《醉落魄》一首,其中有一句“凉满纱窗,莫要偷闲歇”,王公读之,以为当改“满”为“透”。虽一字之易,其高下自现。真所谓一字之师。
李小毛老师虽不过二十来岁,但其叙事文章剪裁得当,简洁而细腻。我将学生文稿送他修改评点,其中经他推荐的《我爱家乡的枣树》等七篇文章就有五篇刊发出来,小毛君实为良师矣。
虽为人师,然许多谬误流传至今,如把“善良”写成“ 良”把“玉玺”(yu xi)读成“玉玺”(yu sui)等等,这些错误都是在学生的指点下纠正过来的。就算在我最拿手的诗联方面亦曾以生为师,如有一天我在讲完对联知识后,随口出了个下联“鱼傍水边水傍鱼”,要求学生写出上联。学生久思不得便追着要上联,我由于没有准备就胡诌了一句,“白云飞处飞云白”。钟盈却不满意,并且说出她的上联“鸟落枝头枝落鸟”。无论怎样看都比我的上联强得太多。所以一直以来,我都愿意以生为师。
刚来开元,第一次就餐,一位年青的女教师弯腰拾起掉在地上的一块毫不起眼的小骨头,款款的走到垃圾桶边。这个细节一直让我感动;初次主持活动经验不足,时任主任的冯校长从组织到评点,从总结到授奖,一一耐心指点,让我待人接物处事等方面大有长进。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身边的方家,长者,同事,领导,甚至后辈,学生各有其长,堪为我师。他们或多或少有益于我,拓宽了我的视野,提升了我的能力,夯实了我的底蕴,增厚了我的修养,使我不断地成长和成熟。我以为这些一字师,一言师,一技师,一事师,恰如百花,只有遍采这些百花之精华,方能酿得蜜芬芳。
其实,一个集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亦当如蜜蜂酿蜜,勤勉,博采。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冯骥才先生的“吃牛肉理论”,都是指此而言。纵观中华历史,教训沉痛。虽然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曾一度领先于世界文化潮流,然而封建闭关的态度,老子天下第一的自负,作为一个大国的傲气,都使得古老的中国文明停滞了发展的步伐,堵塞了自己成长的空间,明显地落伍了落后了。直至新中国的成立,一扫如斯陋习,使我们以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尤其是由于以邓小平为首的党的第三代领导人更是胸襟宽阔,虚怀若谷,创造性的制定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方针,使中国的经济走上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道路。开放是为了“博采”,改革是为了“酿造”。
新的世纪,中国已入“世贸”,竞争更加激烈,经济发展压力倍增。然而“入世”又为我们与他国,尤其是与英美等一些经济大国的联系更紧密,接触更频繁,这也就为我们提供了学习他人发展自己的机会与空间。“十六大”指出的“引进来”和“走出去”全面开发的策略,就是要让我们遍采英美等经济大国的百花,酿造具有我们自己特色的经济建设之“蜜”。
遍采百花蜜自芳,我想中国的富裕强大,中国的经济腾飞指日可待。
标签:生活随笔
发表评论